close

IMG_0928  

有關田地的設計是如何被決定的呢?

在從農以前,看到一排排的稻穗,整齊劃一的高麗菜,在讚嘆「好美噢!」之餘,我從來沒想過,這仿若普普藝術一般重複連綿到天際的景色,是如何被決定的,彷彿自人類有農耕活動開始,稻田就是這麼齊整,菜蔬用深淺不同的綠色綴成大地的棋盤格。

前些天在餐桌上,哇答聊起昭和的農業:「以前的人們啊,因為盡可能的想多收一點,小麥的行距都非常的窄,然後等小麥成熟的時候,又在窄到不能再窄的小麥之間撒下大豆,看到那光景,真是覺得以前的人太厲害了,怎麼有辦法鑽進那麼窄的縫!」

「現在我們都靠機器啊,在播種之前,先想中耕機能不能過,一塊田整地時,一定要保留小白卡車的停車位。」達醬說。

真的。

很遺憾的,我不是擁抱原始,崇尚自然那一派的。從小超怕細長會蠕動的蟲類,看到毛毛蟲照片都會尖叫,現在即使已經比較習慣了,但即使隔著手套,也無法觸摸毛蟲或蛾的幼蟲。我也認為,現在的農家之所以生活能夠成立,工業革命帶來了很大的幫助,不管是從整地,播種,管理,到最後的流通。雖然我不太擅長使用機器,但當用管理機耕耘完五公畝的田地,或用割草機在兩小時內割完蔓生的田畦雜草時,忍不住會感嘆,生在現代真好。

只是聽到哇答這麼說,忍不住思考起,現司空見慣的,充滿現代文明痕跡的田間風景:一座座隧道棚中的西瓜,黑色農用膜和白色不織布之間的蕪菁和蘿蔔,為了配合插秧機的規格化育苗,在百年前究竟是什麼樣子呢?

長相各有不同,有的辛辣有的清甜的白蘿蔔?秋天時家家架起竹竿,掛起一排排的金黃稻穗?因為用手插秧所以必須培育健壯的大苗?用手製的器具,花上兩天三天默默的除草?混合種植的各種作物?澆水的方法呢?引誘的方法呢?

有的現在還殘留著些許殘影,有的則已經只能光憑想像。

 

在大仁農場的時候,老師就跟我們說,在設計田地的時候,首先要考慮田間道路小卡車能不能過,作畦的時候,則要先知道自己的管理機一次開出的橫距是多少,在決定畦的寬度和長度的時候,要先了解自己擁有的資材的尺寸,像是農用膜有多寬,長度多少,會不會用到最後剩下半長不短,造成浪費?隧道棚用的透明塑膠布的寬度,夠不夠覆蓋住整個畦面?有沒有保留足夠的換氣空間?

對初次著手設計自己的田地的人來說,除了參考書籍和前人經驗之外,掌握可運用資材和工具的規格非常重要,在決定今年的栽培計劃時,也要計算播種量和模擬作物的生長情形,否則就會陷入這樣的狀況:

IMG_0935  

這是前陣子我們在小麥和小麥之間定植甜椒類和茄子類的時候,鋪黑色膜的樣子。

平常應該是這樣子的:

IMG_6065  

在整完地,雜草還沒冒出頭來,並且下過雨,土壤還保持濕潤的時候鋪黑色膜是最理想狀態。

土壤不輕不重,不太黏鋤頭又有足夠的重量壓住塑膠膜,作業起來又快又輕鬆,然而這樣天時地利的次數屈指可數。

昨天我們又發生了差不多的狀況:

IMG_6290  

在甜豆莢的中間鋪黑色膜,定植育種用的番茄。

跟小麥混植,是因為小麥有吸引天敵居住,抑制害蟲發生的效果,同時割下的麥稈又是很好的有機質來源,一塊剛入手的土地若能先從小麥大豆輪作開始,不僅有機質會增加,又有抑制雜草的功效,無奈我們的小麥是哇答培育的品種,他又是個外表認真內心太浪漫的人,「自從看了<<未來少年科南>>之後,我的夢想就是住在有漂亮麥浪的地方啊!」所以在為了避免倒伏,小麥品種被改良的個頭越來越矮的現在,哇答反其道而行,培育了麥稈長的品種,讓我們鋪黑色膜的時候陷入跟倒伏麥稈了苦戰。

甜豆莢亦然,絕對不會只乖乖地往網子的方向攀爬,常常沿著地面和雜草交纏在一起,好不容易用繩子將東倒西歪的藤蔓固定,在掘土的時候又怕傷了根系,但太淺又壓不住黑色膜。「明年一定要好好立栽培計劃!」那米一邊惱怒著一邊說。

因為資金不夠,原本預計全部溫室栽培的番茄,育種用的部分不得不移到這裡,定植時節正好碰上採收最盛期的甜豆莢。

諸如此類的作業花去了我們很多時間,然而計劃不如變化,只能認了。

然後想想以前側身擠進小麥行列之中撒播大豆的人,在彎曲交錯的田間小徑間生活的人。

面對著茂盛小麥不自覺的大嚷「這要怎麼定植!」,至今還要用google map搜尋才找的到往田裡的路的我。

要練就屬於農耕民族的身心狀態,還要花上好長好長的時間呢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hearheach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