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知道「手前味噌(てまえみそ、temaemiso)」的意思嗎?

其實這是自吹自贊的意思,例如諺語百科的例句:

「 相変わらず手前みそ並べなれ、聞いていてうんざりする」

(老漢老提當年勇,聽著聽著覺得超煩的)

這句諺語的由來,是因為從前的日本,家家戶戶都會自己做味增,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味道,當客人來訪的時候,就會很自滿的說:「怎麼樣啊咱家味增很讚吧?」現在則用在表示自己不是想要自誇的謙遜用法,例如提意見的時候說「手前みそな話ですが〜」(這番話可能僭越了,但我認為~)感覺比較不會惹人厭。

好啦,今天不是日語教室,而是我們前陣子做了今年第一批貨真價實的「手前味增」喲!

在哇答家,每年五月會釀製新的味增,放進桶子封存,熟成兩年之後打開食用。我們現在每天用的味增就是兩年前做的。

今年開始因為多了勳醬,達醬,還有我,所以材料的大豆和米麴比去年多了一倍以上,「今年大豆和麴各訂了六公斤!」那米說。

 

關於手前味增的製作方法,可以參考這首歌:<手前みそのうた>(手前味增的歌)

 

 這MV於2013年的一月在NHK的節目<<今日的料理>>中播出,

是在2011年,由山梨縣的五味醬油的第六代傳人五味仁先生跟「連結人與地域的地營業公司」合同會社的設計師小倉先生,還有歌手森ゆに一起創作出來的。

「在家做味增明明就很簡單,可是人們好像很容易覺得很難耶。」

「試著做做看之後,會覺得很簡單,但是可能說明起來不太容易。」

「能不能透過什麼有趣的想法,讓小孩子也能夠立刻了解呢?」

於是,簡單,易懂,好記的手前味增的歌+動畫就誕生了。

 

平常煮飯或切菜的時候,達醬,哇答他們時不時會哼上一兩句「味噌、味噌、手前味噌〜」

因為他們平常都是唱昭和年代的歌,害我以為這首歌已經很老了,沒想到這麼年輕。

 

現在的家庭已經很少自製味增了,所以日本各地有許多推廣自製味增的活動跟計劃興起,對孩子們的飲食教育來說是非常好的事。

我另外還想到住在東京的年輕朋友,九州出身,二十五上下的保羅和他的女友小岩。

保羅想弄share house。跟單純的雅房分租不同,而是希望能真正的分享,可以一起吃飯,共同分擔家務,最好還有空間能辦活動。

如果這些住在一起的人能夠一起做味增,share miso--感覺頂不錯的。

手前味增的歌詞:「うちの数だけ、みその味(有多少家庭就有多少味增的味道)」

離鄉背井的年輕人,常常是最遠離真食物的一群。有的是沒有意識,更多的是毫無選擇的不得不。

「人の集まりだけ、みその味(有人聚集就有味增的味道)」像我們,也是聚集在哇答家的一群呢。

 

味增的種類,依材料的不同大概分為三種:米味增,麥味增,豆味增。

米味增的材料為大豆,米麴,鹽,佔了生產量的八成。米麴比例高的顏色淡白,為甘味增,有名的如西京味增,米麴比例低的顏色偏紅,為辛味增,如仙台味增。

麥味增的材料為大豆,麥麴,鹽,以前為農家做來自家使用,又稱為「田舎味噌」。

豆味增則是在蒸好的大豆中加上麴菌和鹽,再經長期熟成。味道濃厚,多半分布於愛知,岐阜、三重。

東日本以米味增為主,西日本則三者皆有。但是因為各地域的差異,味增的口味也不一樣,所以各地的味增常常會冠上地名。例如長野縣就會稱為「信州味增」。

順帶一提,長野縣是全日本味增生產量最高的地方,占了約45%左右。

 

哇答家的味增材料都是來自自然農法研究中心,比例為:大豆:米麴:鹽=1:1:0.5。今天我們準備了各1.8公斤的大豆和米麴,還有900克的鹽,再加上去年做的味增作為「引子」,可以讓初期的發酵順利進行。

每年的比例略有不同。那米說,去年的味增米麴多放了點,發酵有點太快,他們喜歡慢慢發酵的味增,比較有餘韻。

在京都常常使用的白味增,則因為米麴多,所以發酵時間短,幾個月就可以食用。

一般做味增的時節通常會選在氣溫低的時候,如初春時節,日文叫「寒仕込み」。如此可以抑制雜菌的繁殖,像夏天就不適合做味增。我們住在松本盆地的盆沿部分,海拔高度700多公尺,夏天據說也不太熱,到五月都還需要穿長袖,沒有這方面的問題。

ok,終於要來做我們的手前味增了!

需要準備的器具有:壓力鍋,大鋼盆,食物處理機(或其他可以將大豆磨碎的器具),漬物用的桶子和能套住它的乾淨大塑膠袋(日本有賣專用的。)

 

1.首先,將大豆洗淨後浸泡

P1030121    

浸泡半天後,開始出現許多泡泡,這時候要趕快來煮大豆了,不然會發臭。

 

2.接著用壓力鍋開始煮大豆。

我們是用煮的,當然也有用蒸的。

據說赤味增的大豆是用蒸的,使得大豆的蛋白質分解變成氨基酸,與糖產生反應,就變成赤褐色。白味增則是用煮的,煮的時候糖分會流入熱湯中,抑制變色反應,另外熟成時間也短,所以仍然是淺淺的大豆原色。

手前味增,沒那麼多講究,就是照著自己喜歡也方便的做法來做,自己吃的開心,覺得好吃就好哩。

 

3.煮的時候可以來混合米麴和鹽。這個步驟在日文中叫做「塩切り」。要混合的非常均勻才行!

P1030128    

 

4.大豆煮好後,用食物處理機絞碎。

P1030129  

如果有好的研磨機或處理機,可以把大豆磨得毫無顆粒,柔棉光滑,但我覺得留點豆子的口感也不錯。

 

5.把磨碎的大豆,混合好的米麴和鹽混合在一起,再加上去年的味增(一點點就好,約100克左右)

P1030133  

 

6.一邊攪拌混合,一邊加入煮大豆的熱湯來調整硬度。這個湯,通常在日文裡面是「大豆の煮汁」,但在做味增的時候呢,長野這邊會叫這個湯做「あめ(ame)」

P1030139  

我問那米,為何叫做あめ呢?她也不知道。猜想是因為糖份都跑到這個湯裡面,很甜,所以叫它あめ(飴)?

調整好硬度,剩下來的湯汁也不要丟掉,拿來當火鍋的湯底,或拿來做味增湯的高湯,都超級美味

混合好了之後長這樣

P1030135  

還看得見米麴的顆粒。

 

8.最後的步驟,是小孩子都很愛的步驟:把味增搓成一個個的團子,然後用力的把它丟進桶子裏!

P1030140  

味增糰子

 

然後用力的把它丟進去!味增糰子會自己攤平。

P1030141  

 

將味增全部丟進去之後,將塑膠袋密封。全部完成之後,通常會在表面輕輕洒上一層鹽,但這次做的分量只有三分之一(因為鍋子不夠大),所以就這樣放著。

 

五月初做了這第一批味增,眼看現在中旬,田間作業漸漸變多,16號又要開始蓋番茄用的溫室了,什麼時候才有時間做第二批呢?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hearheachia 的頭像
    rhearheachia

    @JP。有關農、食、育兒的個人手札。

    rhearheach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